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扫一扫打开手机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无名的英雄 永恒的精神

发布日期:2021-12-13 来源:

无名的英雄 永恒的精神

文/临沭县委组织部 李锦宇 王杉

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丰岭村一个普通农户家里,一枚枚纪念章排列整齐。解放华北纪念、解放华中纪念、淮海战役纪念、渡江胜利纪念、抗美援朝纪念——这一枚枚珍藏的纪念章,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也印证了一个老兵的辉煌。70多年过去了,“献给共和国创立者”的纪念章仍然熠熠生辉。那么,这些纪念章属于谁呢?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做出重要指示,号召广大部队官兵学习老人朴实纯粹、淡泊名利的精神。这时,我也听说了我们临沭县也有不少这样的身影。其中一位就是曾经担任过丰岭村村支书的王保科。1986年,全国统计退役军人信息,人们才发现这位深藏功名三十载的战斗英雄。他曾跟随部队南征北战,七次荣立战功,是“特等功臣”“甲等战斗模范”,立抗美援朝一等功……他的立功奖状上印着“荣耀啊!人民功臣”。

然而,这位名扬全军的战斗英雄,1955年后突然销声匿迹。战场归来的王保科主动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回到了贫困的家乡。年迈的父母疾病缠身,几个孩子嗷嗷待哺,20多年来,全家7口人一直住着两间夏天漏雨、冬天透风的低矮破草房。面对窘迫的生活,王宝科没有向党和政府提出任何要求,反而毅然决然地挑起了村支书的重任。战争年代,王保科曾四次负伤,身体很差,阴雨天腰疼不止。任村干部后,他整日带领乡亲们开山劈岭整梯田,修路垒渠建果园。每到夜晚,曾负过伤的腰一阵阵钻心疼。一天,他竟累得口吐鲜血昏倒在工地上,即使这样,他依然坚持着。他虽然担任村支书,但从未利用工作之便为自己和亲友捞过任何好处。上级来村里招工,每次,手中最有“权力”的王保科总是把招工名额分给生活困难的群众,而他自己的孩子却全都在家务农。

听完王保科的故事,我的内心充满了疑问,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要有多勇敢的心,才会面对死亡毫不畏惧?要有多坚定的信仰,才会如此大公无私?我决定亲自去寻找答案。

斯人已逝,我联系到了王保科的大儿子。听他讲了很多关于他父亲王保科的事情。我想,最坚毅不屈的灵魂,心底也有最柔软的温情。别人的孩子进工厂、坐办公室,自己的孩子还要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更何况别乡十载,年近40才有了第一个儿子,哪个爹会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呢?可是王保科后来在接受笔者采访的时候说:“这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怎么能用来办私事呢?俺不能这么做啊,不能……”曾有很多年,儿子也不能理解父亲。直到父亲的事迹慢慢被大众知晓,大批记者前来采访,他才知道,生活最困难的时候,父亲也没有寻求过国家的照顾,但吃不上饭的时候,父亲总是把野菜留给孩子,自己却偷偷地吃观音土吃到水肿。“国家的难处更大啊!咱是党员,得为国分忧,和群众共渡难关!”这是老父亲常挂在嘴边的话。那时候也是他第一次听到父亲提起战场上的事情。

说起参军入伍,父亲还是神采奕奕,总说为穷人翻身去打仗,甚至流血牺牲,是每个热血男儿应尽的义务。说到战场上的伤痛,生活中的委屈,老人没有掉过一滴眼泪。可是说到战友,父亲总是哽咽到说不出话来,并且说自己的功劳不值一提,那些牺牲的战友才是真正的英雄,军功属于他们!

此刻,我看到的那些纪念章和奖状仿佛不再是冰冷的金属和陈旧的纸张,而是散发着血与火、光与热的信仰。人民功臣的奖状背后是九死一生留下的伤痕,战斗模范的背后是一次次冒死冲锋打开的缺口,一枚枚军功章背后是战友们一起浴血奋战的场景。

被历史淹没的革命先辈何止一个,不曾留下姓名的战斗英雄又何止千万!我们生活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他们曾浴血奋战的疆场;我们习以为常的安定生活,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光明。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中国历史上,约有2000万烈士为国捐躯,用鲜血,用生命捍卫了国家和民族尊严。而有姓名记载的烈士,仅有196万……

2019年11月,我也光荣的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作为党性教育基地的讲解员,我讲了很多场红色故事,手中的讲解器就是传递信仰的话筒,我更觉得肩上的责任重大。如今,我们的生活远离了屈辱、饥饿和战火,我一遍遍地讲述着他们的故事,希望将这些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以此告慰那些不屈的灵魂。

此时此刻,我才终于明白,英雄已逝,但他们的精神早已融入时代血脉,代代相传!

来源:《农村青年》融媒体中心

终审:李师东
审校:李志国  刘朱婴
编辑:何召霞

值班编辑:农村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