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扫一扫打开手机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农青在线  >  

非遗传承人讲述北京端午味道

发布日期:2022-06-08 来源:新京报

/赵利新

“这枣儿,要用密云的金丝小枣,吃着才更有味道。”刚刚过去的端午节,非遗“绒布唐”传承人王钢,在北京市怀柔区庙城镇北京果脯博物馆非遗体验区和果脯制作师傅一起制作果脯粽子、五毒饼,和线上网友互动交流北京传统端午节里的民俗故事。

非遗“绒布唐”传承人王钢(右一)在直播间里讲述端午节民俗故事

“在折叠成漏斗型的粽叶里放入糯米,用筷子慢慢将米粒扦插紧实,加上果脯,然后用细麻绳捆紧,意味平平安安。”师傅包着粽子,王钢在一旁讲解端午节的故事,“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可是老北京人习惯把端午节叫五月节”。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在北京还有一样吃食,就是五毒饼。做饼师傅说,这种饼制作起来比较简单,就是在普通点心的酥皮上,印上蝎、蛇、蜈蚣、虾蟆、蝎虎之像,这就是五毒饽饽,传说中做这饼是为了祛毒避疫。农历五月,已至仲夏,细菌和病毒大量繁殖,在医疗不发达的年代,人们认为所有病源皆由五毒而起,盼望将这饼吃下,就能病毒皆净。

“蚊虫、苍蝇开始兴风作浪了,北京人就把艾草和菖蒲挂到家门上,能驱除蚊虫,也是端午节的习俗。人们相互祝愿端午安康,其实还是和气候特点有关系。农历五月,天气开始炎热,空气潮湿、蚊虫增多,人就容易生病。”王钢说。

北京果脯博物馆负责人张建英介绍:由上世纪80年代老厂房改扩建而成的北京果脯博物馆于2019年建成开放,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分一层展厅和二层互动体验区,是国内首家果脯博物馆;馆内展陈由果脯溯源、北京果脯发展史、北京果脯传统制作技艺、果脯工艺与器具沿革、果脯文化等五部分组成,展览形式包括文字介绍、图片、雕塑、实物、档案资料和场景还原等。该博物馆通过每年开展参观展示及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为宣传、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架起了桥梁,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待全国各地观众、游客和学生2万余人次。

2021年,果脯博物馆被列入“北京非遗,魅力无限”——北京非遗冬奥之旅20条非遗文化旅游主题线路之一。

值班编辑:张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