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扫一扫打开手机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党建  >  

山东沂水:红色文旅引来好青年 小村小镇大“变脸”

发布日期:2021-02-22 来源:

导语: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院东头镇的四门洞村,是全国重点乡村旅游村,既保留了完整的自然风光,又延续了石街、石碾的乡间淳朴气息,与紧邻的国家5A级萤火虫水洞·地下大峡谷旅游区相得益彰,将一种诗情画意和驻足远方的闲情逸致完美地融合到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写实山水画。村内的精品民宿——“花筑·洞贤居”古朴简约,村内的“月亮小镇”别有一番风味。

沂水县的小村小镇之所以如此吸引人,和刘霞、高连成、吴照京这样的带头好青年密切相关。他们在沂水县团委和县文旅发展中心的协调帮助下,以“沂蒙精神”红色旅游为品牌先导,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实施“党建+文旅+人才”战略,振兴沂水县域经济,从而实现乡村景区化,景区产业化发展,让乡村变得更加美丽。

文/本刊记者 何召霞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院东头镇。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贴春联、挂灯笼,处处透出浓浓的年味,整个镇子都是欢乐、喜庆、祥和的氛围。

在山东蒙山龙雾茶业有限公司大院内,数十位农家妇女正在忙着茶叶分类、称重、打包,个个喜形于色、笑逐颜开。门口保安室门庭若市,多家快递公司的员工正忙着收发快递。不约不聚、线上过年的疫情新常态下,客户订单纷至沓来。不用问,今年又是丰收的一年。

院内欢声笑语......

“咋说呢?就是特别感谢小霞,要是没有她,俺们都不知道这茶能成为‘摇钱树’。不懂技术,别说脱贫致富了,老茶树能活着就不错啦。”

“是呀,是呀,这姑娘留过洋、墨水多,敢干,心又细腻。要不是她回来领着干,俺家撂荒多年的山茶,是赚不来钱的。”

“栓子她娘,你别光说,你院子养的乌鸡,过年了也给小霞来几只!”几个妇女一边忙着手里活,一边笑呵呵地聊着。

大家夸赞的人,就是临沂市“三八红旗手”、沂水好青年联盟主席、沂水好人——刘霞。十年来,她倾情灌注茶文化旅游和茶产业开发,将小小的一片茶叶,覆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让沂水山茶走向了全国,当地人们都亲切地称她是新时代沂蒙红嫂。

图片蒙山龙雾茶园里,刘霞(前)带领姐妹们采茶

大事小事提起茶、遇到困难找刘霞

别看刘霞是在沂水县农村长大的,但她却有着海外学习的经历。2008年,她曾去日本学习“抹茶道”和“煎茶道”。2009年回国后,她经常参加全国各地的茶艺活动,对茶文化颇有研究。2010年8月,刘霞加入山东蒙山龙雾茶业有限公司,担任经理一职。为了扩大茶产业的发展面,刘霞组织了“茶艺”技能培训班,免费为茶农培训采摘技术和技巧。

为了拓展茶旅游产业,她自编自写茶园旅游解说词。每年三月底、四月初,随着春茶的开采,休闲采摘园进入运营状态,游客采摘减少了茶农的纯手工劳动,价格还比市场收购价格高出20%以上,让广大茶农尝到了甜头。于是,大家纷纷加入休闲采摘园行列。她以8个姐妹为骨干,组建了“茶园休闲采摘联合体”。

图片

2016年,刘霞仅建设1处260亩休闲采摘示范园,而如今她已建设了8处,总面积达1200亩。每年采摘季节,郁郁葱葱的茶树间,游客如织、茶妹歌谣、鸟鸣花香,优美的大自然画卷,成为了沂蒙风情旅游景区新的亮点。

不仅如此,刘霞还组建了蒙山龙雾茶文化艺术团。她既当导演、又当演员,每周末都要组织一次丰富多彩的“茶会”活动。

当游客减少时,刘霞还到各个景区义务当宣传员、联络员;当姐妹们在茶餐饮、茶糕点研发遇到挫折时,她第一时间跟姐妹一起搞研究、一起做试验……问题一个个解决、难点一个个克服,姐妹们为她总结了一句顺口溜:“大事小事提起茶、遇到困难找刘霞。”

2016年,刘霞听说院东头镇留虎峪村的茶农有困难。她详细了解情况后,主动向25户贫困茶家无偿提供有机肥6吨,解决了茶农的耕种问题。茶农一度撂荒的山茶园变成了茶农发家致富的聚宝盆,现如今,茶农每年每亩茶园收入在8200元以上。2017年,她向张家庄子小学捐资10000元,帮扶20名贫困家庭学生,将关爱送到孩子们身边。

刘霞因势利导组织成立了“女子采茶队”“茶文化导游部”“特色餐饮服务部”“茶文化体验部”“茶文化运营部”,带动安置就业127人,其中妇女123人,加快了农村致富的步伐。目前,刘霞的创业团队已经达到了86人,其中仅农村妇女就有77人,占总人数的90%。为此,刘霞也获得了山东省巾帼居家创业就业“大姐工坊”、山东省文化主题饭店等称号。2019年,她围绕沂水当地独有的崮群地貌特色和红色文化品牌,为提升蒙山龙雾茶品牌形象,注册了“崮上红”红茶,丰富了蒙山龙雾茶的品类,获得了消费者的好评。

图片桃棵子村沂蒙红嫂祖秀莲纪念馆

刘霞说:“院东头镇是红嫂祖秀莲的故乡,祖秀莲熬鸡汤救助八路军战士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红嫂精神是沂蒙人民的宝贵财富,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续弘扬红嫂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把沂蒙建设得更好,使老区人民更幸福。”

“爱管事”的“毛头小子”

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毛头小子”的是“90后”高连成,他是沂水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派驻夏蔚镇王庄村的第一书记。王庄村有637户、1984口人,其中贫困户有100户、142口人,耕地有830亩,党员有65人,村两委干部有4人。

图片高连成(左一)看望建老党员

自2018年2月起,高连成驻王庄村担任第一书记,至今已三年。三年间,他找资金、上项目、搞建设,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打造“圣地红村”品牌,王庄村可以说经历了大“变脸”。如今的王庄村环境优美、道路整洁、景色宜人,景区游客如织,农家乐生意兴旺,大樱桃种植如火如荼。曾经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村集体收入不足3万元的贫困村已经实现了全部脱贫,如今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万余元,村集体收入20余万元,大家都过上了小康生活。

图片王庄村新面貌

煎饼是沂蒙山的特色美食,薄如纸,软似缎,吃起来清香甘甜,回味悠长。“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到战场上”,这是沂蒙精神的真实写照。

为了突出这一特色,高连成开发了游客动手制作沂蒙美食的体验项目,让前来游览的游客体验烙煎饼,体验舌尖上的沂蒙,重温沂蒙红嫂拥军支前的感人事迹,弘扬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小高隔三差五的来家里‘考’俺的旅游常识;他每年都会请专家给俺们村民讲旅游培训知识,要求俺们游客至上、杜绝欺诈。俺们从小受红嫂祖秀莲的影响,怎样待人,俺们心里晓得。”村民王维芳说道。

“俺正在看电视剧,小高给俺打电话时没接起来,这不人又来了。让俺做好防护,他边说还边拿起酒精帮俺喷洒农家乐的边边角角。”王庄村盛隆饭店的李英军说道。

“别提了,他刚来俺村的时候,俺们还寻思这‘毛头小子’能干啥。改厕、改厨那会儿,起初俺不同意,没想到他的‘磨牙功’这么有耐心,俺被小高打动了。现在回头看,改厕、改厨后,农家乐环境卫生明显改善,真的能为游客提供更干净舒适的餐饮服务。”沂水县忠余饭店的李忠余接着说道。

图片王庄村新建农家乐美丽一角

如今,王庄村一靠旅游,二靠大樱桃产业,三靠餐饮服务,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圣地红村”。

在接受《农村青年》杂志记者采访时,沂水县文旅中心党组书记、主任高仲平说:“乡村振兴需要人才,全域旅游发展同样需要人才。我们就是要把中心最优秀的党员送到一线,让党旗始终在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发展一线飘扬。”

“小棉袄青年”成为大娘心中的偶像

春节前夕,来自“沂水金彬教育”的孩子们,走进了沂水杨庄小棉袄非遗文化园,画画、写生,现场缝制小棉袄,听沂蒙老奶奶讲过去的故事……在这个寒冷的冬季,孩子们的欢乐让杨庄这个偏远的小院子格外温暖。

图片孩子的欢声笑语

“俺这六十多岁的老太婆了,没想到俺缝缝补补的针线活,还有用武之地。前些日子小吴带俺到临沂电视台录制春晚,说是俺要上电视了,这是俺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是小吴让俺在村里活出精彩。”李奶奶笑道。

“是呢,是呢,一年有八九千元的收入,日子滋润。逢年过节小吴还往俺们家里送面、米、油,吃不了(方言不用再买)。最高兴的是俺们几个老太婆能在一起边做针线活边唠嗑,刚(方言“很”)幸福。”吴大娘哈哈笑道。

图片吴照京

让大娘、奶奶们充满幸福感的小伙是返乡创业的省级乡村好青年吴照京。他从城里返回吴家楼子村,把村子会做小棉袄的老人们召集在一起,让老手艺焕发新商机;还开办电商平台,聘用了十几位“90后”小伙,代销家乡的土特产。

“越是年底越是忙,一场直播下来,客户订单接二连三,煎饼、蜜薯、绿茶、小棉袄......络绎不绝。前两天接了济南客户的一单,要十条棉花被、两套红棉袄,说是给他女儿备的嫁妆,‘十全十美’。婚娶有讲究,双月双日缝,这不李奶奶他们正忙着,腊月底完工。”吴照京说着。

图片节前还在忙碌的奶奶们

在沂水县文旅中心的协调帮助下,吴照京将镇里的敬老院旧址改建成为沂蒙小棉袄民俗文化园。整个园区将通过非遗、民俗文化带来经济效益,发展研学游,助力本地历史文化的传承,还能增加当地的就业岗位。吴照京表示,将不断延伸沂蒙小棉袄产业链,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实现非遗与景区发展的深度融合,并向“乡村旅游+研学”方向迈进。

一面好旗帜、一种好精神、一群好青年、一个好产业,这正是沂水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以“沂蒙精神”红色旅游为品牌先导,积极实施的“党建+旅游+人才”,振兴沂水旅游产业的显著体现。

值班编辑:农村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