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扫一扫打开手机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原创  >  

用心“倾听”的女博士

发布日期:2022-04-04 来源:农村青年网

原载于《农村青年》2022年第3期

28岁的赵蚰竹是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2019级博士生,她的成长是在和命运赛跑、在无声的世界里奏响人生的全新乐章。

赵蚰竹来自辽宁省,4岁时被确诊为神经先天性耳聋。现在,她的左耳和右耳的听阈值分别在110分贝和90分贝左右,这在医学上已经被判定为“聋人”。但在她看来,“我和正常人是一样的,只是听力存在一点障碍”。

小时候,赵蚰竹喜欢听音乐。当她戴上耳机时,柔美的旋律会顺着耳蜗轻轻溜进来。尽管她根本听不清歌词,但她喜欢用心“倾听”世界的美妙声音。有时候,她也会哼唱起喜欢的歌曲。母亲鼓励她:“你的歌声像念白,再投入点起伏的感情会更好。”她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她可以下载能显示歌曲音律起伏的软件,比较自己的歌声与他人有什么不同。

她说:“确实不一样,那些节奏是我再怎么用力地发声都无法模拟的。”

因为很多声音听不到、听不清,这给赵蚰竹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她并不逃避,反而乐于挑战。

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她通过读唇“听”所有人的发言;骑单车在校园里穿行,她在拐弯时紧贴着路边的台阶;她的手机永远设置为震动模式,有陌生人的电话时,她会说“喂”,然后假装信号不好,提醒对方发短信。

赵蚰竹说:“因为听不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时,我干脆放弃佩戴助听器。当别人听题时,我就一句句地翻译选项,根据前后的连贯性来进行选择。”经过数次尝试后,她还是凭借阅读和作文的高分,如愿通过考试。

从小到大,赵蚰竹一共经历过4次彻底失聪。她说:“每一次失聪,都如同一次新生,让我更坚强。”

高二暑假,赵蚰竹第三次“犯病”,住进长春的一家医院。

“一想到十几年的学习都要白费,她就很焦虑。”母亲说。离高考仅有100多天时,赵蚰竹出院,回归复习状态。时间紧迫,母亲安慰她:“没事的,实在不行就复读一年。”

赵蚰竹坚定地说:“妈,相信我,我能行,我真的能行。”

回到学校的赵蚰竹,为了赶进度而不断地刷题、做题。“从早到晚,我不停地刷题,因为我不比别人差。虽然我听不见老师的讲课,但是我可以自己研究。”

经过上百个日夜的奋战,她如愿考入东北农业大学水利工程专业。大学期间,她的成绩一直保持在年级前列,多次获得奖学金和校级三好学生。

但好景不长,临近大四毕业,她再一次“犯病”,回到长春接受治疗。这次治疗长达1年,她才逐渐恢复。

“我还是想考研。”下定决心后,赵蚰竹买来考研的书籍,3个月完成全部学习,考上了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期间,她连发6篇期刊论文,其中包括国际期刊《Water》上的两篇纯英文论文。

“我研究的是黑龙江省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土地和水资源的系统演化,以及从水利管理看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效率。”赵蚰竹说,在研究生期间,她逐步确立研究方向,掌握系统动力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这也成为她敲开博士大门的一把钥匙。

2019年,赵蚰竹如愿考取厦门大学的博士研究生。

进入厦门大学后,赵蚰竹的学习劲头更足了。她查文献、寻找研究方向,每天在自习室学习到凌晨一两点才回寝室。

赵蚰竹说,她很喜欢凌晨一点的厦大,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海洋气息。虽然听不到,但她可以看见送餐的外卖员、骑着单车的工作人员和实验室里依然亮着的灯。

现在的赵蚰竹,每天都沉浸在科研论文的写作中,她已经向多个核心期刊投稿。“我的研究论文方向是关于陆海统筹下,中国对海洋和海洋带的管理与规划。”

赵蚰竹认为:人生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不同的难题,也并非只有她一个人在为梦想坚持。她希望读博士期间能够取得研究成果,将来留在厦大继续做科研。/刘万祥

值班编辑:何召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