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扫一扫打开手机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地方  >  

他为什么总是不开心?

发布日期:2021-12-13 来源:

张强生活在我国华北地区的一个小县城,今年10岁,刚上小学四年级。最近,他发现班级中的同学王刚(化名)总是闷闷不乐。
王刚最喜欢上音乐课。那天在音乐课上,他依旧满怀期待地等待上课。上课了,美丽的女音乐老师走进教室,她今天教唱的歌是《世上只有妈妈好》,老师先为大家演唱一遍:“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一首歌还没唱完,王刚嘴角的笑容就慢慢消失了,他低下了头,沉默不语。就连全班合唱的时候,王刚也没有开口。
看着闷闷不乐的王刚,热心的张强很想帮助他。于是,下午放学他便邀请王刚来家里做客。“妈妈昨天跟奶奶学会了做红烧肉,今天晚上要做给我和爸爸吃,你也来一起吃吧,我们一起做作业,你教教我做数学题好不好?”满怀期待的张强却遭到了王刚的婉拒。
王刚所在的村子距离县城学校大约8公里,王刚回家大多步行。张强想和王刚交朋友,于是提出来他们一起走。起初王刚没有同意,但经过张强的软磨硬泡,他还是同意了。两人一起结伴走着,有说有笑。
把王刚送回家后,张强一个人往家走。走在半路上,一个人忽然拉住了他,原来是同班同学李明(化名)。只见他充满疑惑地和张强说:“你今天晚上和王刚一起走的吗?你知道吗,我前一阵听我妈妈和邻居阿姨说他没有妈妈,爸爸好像也长期不在家。”张强被这一番话惊呆了,为什么会有人没有妈妈?难道王刚的不开心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年幼的他对这一切都充满了疑惑。
短短一句话,一个行为在不经意间往往会形成意想不到的杀伤力。教师、邻居和同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客观上提醒甚至强调了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等问题。他们或许并非故意,但有时恰恰是不自知的伤害最戳心。事实上,这种对留守儿童的“无意识恶意”,在农村地区比较普遍。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可能比在家的时间更长。而与他们朝夕相伴的同学由于年纪小,更没有完整的是非观。在得知自己的同班同学没有父母陪伴时,难免会有背后议论,甚至出于关心当面询问。回想一下,在我们小时候的班级里,有没有留守儿童由因关切的问候和不经意的行为受到伤害呢?
很多人都没有正视的一个问题是,这种来自留守儿童身边的“无意识恶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各界帮扶、关爱留守儿童的努力。有关部门、爱心人士极力希望留守儿童能感受到温暖,甚至部分弥补他们父母无奈缺失的爱,但那些“无意识恶意”抵消了这种善意。春风化雨般的善意,往往不如一次有意或无意的伤害更加使人印象深刻。
“无意识恶意”还会影响留守儿童正常的社会融入。试想,当你和留守儿童一起玩耍时,父母对你的厉声呵斥:“别人家没父母管,瞎玩,你还不回家做作业。”你以后会不会为避免被父母批评而有所顾忌。这就无形中在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制造了人为的隔阂,也就阻碍了留守儿童更好地与同龄人正常的交往与互动。另一方面,这种“无意识恶意”还可能使得留守儿童陷入某种消极情绪的恶性循环,强化人们对留守儿童的偏见。
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而言,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还不够,重要的是要对他们释放善意,为他们营造健康的的成长环境。(刘树晨)

值班编辑:农村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