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扫一扫打开手机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  

柿子镇:为群众收入撑起“一把伞”

发布日期:2021-11-15 来源:

柿子镇:为群众收入撑起“一把伞”

文/陈 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柿子镇坚持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引领,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和全县产业发展契机,“一区三化增四效”推进竹产业融合发展,为群众收入撑起了“一把伞”。

打造“一把伞”省级竹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

柿子镇地处325省道、柿凤公路交通要道,区位优势明显,辖区山峦叠嶂,森林覆盖率高达76.9%,年平均气温18.1℃,多年平均降雨量1220.8毫米。良好的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资源存量和自成一体的种植技术,十分利于竹笋生长;加之竹笋覆盖柿子镇8个村2726户村民,本就是群众重要的收入来源,全镇的支柱产业。立足自身优势,结合群众发展呼声,柿子镇牢牢抓住盐津县大力发展乌鸡、肉牛、竹笋三大富民产业契机,充分利用金融贷款、奖补政策、激励机制等产业配套政策,在竹笋存量较多的新生村建成“一把伞竹产业示范园”2.1万亩(高产示范园0.5万亩),以“一把伞”示范园区为核心,伞式向岔河、中坪、水银、三河等村辐射发展,不断扩大竹笋种植规模,目前全镇竹产业呈现出一把伞的分布发展格局。

柿子镇竹产业分布成“一把伞”发展格局

通过“三化”措施助推竹产业做大做强

规模化发展。没有规模不成效益,在充分听取群众发展意见基础上,柿子镇决定充分利用盐津县低效林改造每亩补助600元、退耕还林每亩补助1200元,规模连片1000亩以上优先考虑基础设施项目、金融贷款扶持新型经营主体、营林生产管护道涉农资金补助等从基础设施完善到笋苗种植到销售一条龙保障政策,不断扩大竹产业规模,提高竹笋效益,降低经营成本。目前,全镇已有竹笋13.5万亩,投产8.5万亩。

坐落在万亩笋山里的一把伞竹产业示范园

组织化管理。不让一颗竹笋游离在组织之外,是保障竹笋效益的制胜法宝。一是采取“党支部+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党组织负责保障政策、资金、技术的协调服务落实到位,村集体入股政策奖补资金和集体笋山资源,合作社负责竹笋经营管理,农户资产资金入股合作社分红,保障了整个竹产业的高效运转和资源最大化整合利用;二是与合作社签订笋山管护协议,由合作社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队伍对竹产业园区进行看护管理,帮助农户省事省力又规范了笋山的管理。

穿梭在笋山里的营林生产管护道

市场化运营。每年竹笋价格变化莫测,为保障群众最大利益,柿子镇采取合作社一头绑农户另一头绑公司的“双绑”运营模式,一边与农户签订每年竹笋收购保底价,一边与出价高的竹笋深加工公司提前签订销售协议,确保每年到采笋季节群众能有切实可观的收入。就比如新生村竹鑫竹笋专业合作社,今年通过双绑,实现竹笋创收365万元,农户收入从1万到20万元不等。“今年有合作社4.5元一斤定点收购,我家这点笋山往年只打1万多块钱,今年打了3万多,政府帮助我们的政策确实很好,我们看到了实惠”,新生村村民张义华一边剥笋一边说道。

新采摘的竹笋从农民到合作社到公司的过程

“一把伞”切实彰显“四个效益”

如今在柿子镇“一把伞”状撑开的竹产业,充分彰显了四个效益,为柿子镇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是经济效益,年产3000吨,产值3000万,带动近300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二是政治效益,政府的惠民政策真正让群众得到了实惠,集体经济在竹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实现了创收,既提高了群众满意度,也解决村集体没钱办事的瓶颈问题;三是社会效益,从种竹到管护道园区管理等工作中,既为群众提供就近务工的就业岗位,也有效缓解因为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留守问题;四是生态效益,竹笋竹林作为绿色植物规模化种植,既提高全镇绿化率,美化环境,也有效践行全镇既要绿色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竹产业在柿子镇的发展,得益于全县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得益于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也得益于坚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引领走好了群众路线。今后柿子镇将持续以党史学习教育贯穿工作始终,坚持做到学史增信,学史力行,以群众急难愁盼为切入点,求真务实为民办实事,用更多实实在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进一步提升群众满意度、增强群众获得感。

来源:《农村青年》融媒体中心

终审:蔺玉红
审校:李志国  刘朱婴
编辑:何召霞

值班编辑:农村青年